《榮光之路》
  作者:伍迪·格思里
  版本: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
  2014年2月
  如果喜歡美國民謠,被鮑勃·迪倫、瓊·貝茲的吟唱打動,對上世紀六十年代風起雲涌的民謠時代神往,不妨沿著這條民謠的時間脈絡回溯,伍迪·格思里是個繞不過去的名字。
  作為活躍於20世紀上半葉、影響深遠的美國民謠先驅,格思里的人生始終與“底層”、“在路上”、“社會運動”等關鍵詞相連。他的很多歌因其社會意義、反叛精神和人文情懷位列民謠經典殿堂,但我的聽覺審美已被他的幾代民謠後輩們的作品浸染過,回頭用耳朵品味他急促的吉他與朴實而有鄉土氣息的歌聲,總像隔著一層。或許,這本出自他本人之手的《榮光之路》能多少拉近一些他的作品與如我這般的聽眾間的距離。
  起初,我以為這本書與市面上為數不少的歐美民謠、搖滾大神們的自傳或傳記中譯本類似,有大量篇幅寫他們的那些歌從何而來,寫他們光怪陸離的舞臺生涯和迷亂荒唐的幕後生活。直至讀到第363頁才進入我預設的“正題”——“下一個!伍迪·格思里!”紐約洛克菲勒中心六十五層的彩虹廳里,我們的主人公被叫到臺上演唱、試音,就此令他實際上已然起步的民謠人生步入更為純粹的音樂之門,更加廣為人知。
  與其說這是本回憶錄,不如說是建立在作者記憶基礎上的成長小說。他曾扒悶罐列車、徒步幾乎走遍全美國,路上經歷帶給他的饑餓、貧窮與疼痛是另一重意義上的財富,令他對這個世界的認識更加深刻,也成為他日後寫出那麼多民謠佳作的精神源泉。所謂“榮光之路”,實在是一條遍佈荊棘的、盡頭曙光乍現的、歌聲漸起的民謠養成之路,這本書告訴我們,人民音樂家不是憑空產生的。
  “比玉米芯還糙,比土撥鼠更野,比火爐子還熱,比九百美元更瘋狂,比滿樹的烏鴉還吵吵。這混亂、困惑、一團糟的人們。荒涼鐵軌上一節瘋狂的悶罐車,正以六十英里的時速,在一團巨大的有毒塵煙中奔向無名之地。”這是第一章中的文字,開篇的回憶章節基本奠定了全書的基調——場景描寫頗具文學性、大量對話勾勒出形形色色的人物、筆觸飽含激情、畫面感強烈。在閱讀過程中,我時常被該書的上述特質所營造的代入感“蠱惑”,忘記這是格思里的自傳,而是當成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時間背景下的美國世情小說來讀。
  《榮光之路》里那種少年人對未知世界的進取心,精力無處發泄的好勇鬥狠,普通民眾在卑微人生里的自嘲與面對天災人禍的隨遇而安,都比格思里的音樂還要直接地觸動我。龍卷風過後,作者的媽媽看到沒了屋頂的廚房卻說“也好,不管怎麼說,咱們現在有一大片美麗的天空當屋頂了”;在美國土地上行走的時候,格思里毫不擔心生計問題,“我走到哪兒,就把帽子往地上一扔,把小費唱出來”;這些精神氣質與他的音樂肯定有不少暗合之處。
  張鐵志曾在《時代的噪音》中寫道,“迪倫的影響力雖然遠比伍迪巨大,但是他和他的偶像最大的不同是,伍迪是一個真的走過大地、跟人民站在一起的音樂人”,這再明確不過地概括出格思里的音樂傾向與藝術立場,他的榮光源自人民,他的火焰也在溫暖著人民。
  □書評人 丁楊  (原標題:人民音樂家養成記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qnfywbwcvrf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